400-100-7350
首页 >资讯干货 >干货分享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峥:离开学校十八年,是它让我能够终身学习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峥:离开学校十八年,是它让我能够终身学习
发表时间:2015-09-02 来源:MOOC 9323阅读

离开学校到现在,整整十八年过去了,竹人(张峥)已经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纽约大学纽约分校库朗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员……不过,在这些亮闪闪的头衔和经历背后,他可能正在和你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学 MOOC。


在很多人看来,MOOC 上面的课程大多都是入门级的,为什么竹人还会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呢?


答案是“兴趣”。竹人说,他学的 MOOC 课程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兴趣,另外一类......也是兴趣。


前一类兴趣,按照他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学术兴趣”。


一直以来,竹人对神经科学都很感兴趣,“这段时间人类脑计算、AI 这些都是特别火的,为什么火?因为最近两年有一个机器学习的分支。所以我就通过这些领域的 MOOC 课程来自学,其实就是跨界。”


也许在外行人看来,这些课程和竹人的本行——计算机系统研究并无多大区别,但对于竹人自己来说,这两者其实是在一个“大同行”之下的不同分支。如果要深究二者之间的区别,那真可谓隔行如隔山。


即便隔山,也可以隔山打牛嘛,但是要怎么打呢?


“去学校学习不太可能,所以还是用 MOOC 来学习。”于是,离开学校十八年后,竹人又进入另一所“学校”。他多次安利的课程包括《机器学习》、《神经科学基础(二):神经和神经网络》等,这些课都是他跨界所必须进入的大门。


至于另一类兴趣,则和他的业余爱好有关。尽管是一个 IT 男,但竹人骨子里也有文艺的一面。翻开竹人的其他社交媒体页面,你会发现有很多和文学、艺术相关的内容。他经常会发一些诗作,同时还会发一些自己拍的照片,有时也会就一些文艺话题发表评论。


因此,在他所学的课程之中,有不少就是根据自己的业余爱好所选择的艺术类课程,比如《现代与当代美国诗歌》和《镜头不会说谎》。


兴趣如此广泛,工作又如此繁忙,竹人如何分配好学 MOOC 和日常工作的时间呢?


他说自己与大多数 MOOC 学习者不同,属于“自觉地接受再教育”,这种自觉正是来自好奇心的驱使,让他保持着对 MOOC 的热情,“如果你学了以后不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上,其实是很难有学习的热情的。但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


兴趣的作用让竹人会想尽办法认真对待 MOOC 。一篇题为《中国 MOOC 先行者:在家里上常春藤》的文章曾提到,竹人最喜欢做作业的过程,并且会在每天清早离家前往公司的途中,抽出时间听课,然后“花时间仔细算一道题,或者按照要求写一个小程序”。而在竹人自己所撰写的《在Coursera,随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候》一文中,他也提到了“向碎片要时间”的方法:


“我的所有课件视频一般不超过15分钟,于是都到我的手机上走过一圈。在出租、在地铁、在咖啡馆,都是拿出手机来上课的好地方。最奇幻的一次,是在机场等行李。我当时在听(看)一节诗歌课,眼前一圈圈转动的锃亮金属带,满耳朵激烈的讨论,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兴趣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想故事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可能你又会问:MOOC 上的课程大多是入门级的,那像竹人这样水平很高的学习者又会如何利用这些入门课程继续深造?


在竹人看来,学完 MOOC 上比较“入门级”的课程之后,是否会继续“乘胜追击”,取决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需要,也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这个各行各业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就是做研究,开始阅读。”


显然,竹人把 MOOC 课程纳入到自己进行跨界研究的规划之内。正如他一直在用的比喻:MOOC 就是一扇门,或者一级台阶,通过它你可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之中。所以即便再“入门级”,这些课程对于像竹人这样带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者来说,也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作为一个长者,竹人也分享了一些“人生的经验”:“任何一个时期比较前沿的文章,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之后变成经典,就值得去读。MOOC 上的好多课都是沉淀下来的了,所以学这些课以后,我们做研究的人就要准备出新的成果了,要去读那些文章,去写那些文章,去进入这个领域。”


除了自己学习,竹人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家人、同事……不少人都被他“忽悠”进了 MOOC 这个“大坑”。他在上海纽约大学的不少同事也和他一样,虽然已是某个学科的专家,但也被 MOOC 吸引着。而原因?同样还是兴趣与好奇心。


不过,他们中有的人不只学,还开设 MOOC 课程,或者研究在线教育的相关课题。


竹人介绍说:“比如一个讲者在解释一篇文章,讲到某个知识点,我觉得我听懂了,但针对这个点别人问了一个问题,我却发现答不上来,得再花时间把这个问题解决。” 由于 MOOC 缺乏即时互动,得通过 Email、论坛等形式来互动,所以交流效果不见得比线下教育的现场互动好。


遇到问题之后,竹人会在在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和 MOOC 学习者三种身份间切换,把自己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线下教育优缺点的思考和在学习 MOOC 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对比,希望能够不断改进当前的教育模式。


“我自己也做 MOOC。”竹人说,他所指的是他正在研发的一款叫做“Presenter”的产品,能够把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各自的优点整合到一起。在他看来,与其一味地对比 MOOC 和传统教育,并把两者对立,不如尽力推动两者的优势互补。


针对现在部分传统教师还坚持线下教学,甚至带有对 MOOC 的抵触情绪的情况,竹人听完以后笑了笑,说他能够理解这部分教师的心理。


“他们可能担心学生流失。”他说,“但教学的目的是教出比你还要厉害的学生,就需要穷尽一切的手段——当然不能搞得头破血流——去实现这个目的。自己的课是否有必要去变成MOOC,需要教师自己琢磨。如果从一开始就在想我如何不流失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如何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那就是想错方向了。


怎么样?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谈笑风生的竹人老师工作之余,还如此勤奋地投入到 MOOC 的学习和研究中,似乎也对应了一句最近挺流行的话:“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勤奋。”


好了,快点收好你们献上的膝盖,打起精神,开始好好学习吧!


*文中图片均来自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一人一课


“推荐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讲得很好,深入浅出。我还要推荐一本书,有一位叫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哲学家,他有一本书叫《意识的解释》,里面有关于图灵机的论述,他的学生虽然是哲学专业的,却能够把图灵机吃透,非常神奇。”


“ 一人一问 


MOOC学院:学习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竹人: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


玛雅蓝:MOOC 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有何帮助?能够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

竹人:人类要摆脱愚昧的征程还是非常艰难的。我觉得任何技术,只要能帮助大家摆脱‘假理性’,就都是好的。


Itsukay:《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生的课程。然而在学习吴恩达的《机器学习》时,我发现这门课程并没有达到研究生都难度,甚至一位高中生都可以学习。在斯坦福大学本门课程的主页上我发现,从难度、知识上来讲,这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门课程。很多MOOC课程的难度比起大学课程都简单了不少,对于很多希望通过MOOC学习专业知识的同学来说,这无疑错失了更多学习资料,在您看来,可以如何补足呢?

竹人:任何一个分支水都不浅,下水走几步和自己能游上三米,中间的打磨比想象的要多得多。找良师、寻益友、在实战中继续提高,把身子埋下去。


Itsukay:在以前,学习英语时查阅纸质词典需要索引、翻阅等一系列与获取知识无关的耗时步骤。电子词典出现以后,这些步骤都可以省略,从而使得学习者更加的集中在学习活动之中。电子词典可以说是科技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典例,然而也有很多人说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知识需要的过程。作为一位教授,您的看法是什么?

竹人:把会议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开放也是一个例子,受众多了,传播快了,但缺了和讲者、研究同仁比肩切磋的可能。总的来说我觉得技术的介入是利大于弊。


问鼎云学习,大企业信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专业平台
友情链接:
400-100-7350
wdxuexi@wunding.com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紫光信息港C座8楼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

粤ICP备07037912号 Copyright © 2012~2021 问鼎资讯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
获取课程清单
确认申请
获取培训方案
确认申请
免费体验在线学习平台
确认申请
预约在线学习平台演示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