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打劫的时代。一直在思考“互联网+培训”会不会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打劫。另外,目前“微课”制作和开发特别流行,很多企业一窝蜂上马。面授课程会被替代吗?
我的答案是:No!
1、碎片无法替代系统
众所周知,纸质媒体在直线走下坡路。很多人也曾认为纸质书会被电子书所取代。还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知识足够多了,厚厚的书籍会销路下降。但事实证明,最近几年,纸质书籍的销量不降反升。调研的结果显示,读者认为在碎片化时代,系统化学习更加有必要,可以帮助自己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架构。
培训也是同样的道理,碎片化“微课”确实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及时性和传播性很广,但是人的记忆不能靠碎片化的冲击,需要能够有逻辑有系统有模块的整合。同时,在认知主义来看,知识在工作中发生作用时,也很少是一个点的作用,需要多个知识点形成链接。
我最近在交大开办的《支撑战略和业务的学习项目设计》班,在面授课程前采取了微信群分享的方式来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员提前理解关键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尝试翻转课堂。不能说没有效果,但离理想状态还是有些距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觉得知识间的系统性还是弱了些。
2、移动学习有应用情境
当然,微课有其本身的作用,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其应用的情境。其作为面授课程前的预习和训后的复习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如果替代面授很难。
作为培训负责人,给学员推送微课的目的应该更多是希望其自觉自发的学习。但是大多数时候,学员需要用业余时间学习这些内容。这会造成微课和学员的陪伴家人、朋友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在竞争时间。这个时候内容再精彩形式再好玩,恐怕也很难在学员疲惫时让其学习。就像是再好的公众号粉丝的阅读率也是在3-5%之间一样。大家可能会说,不是很多人自己都会读书么?其实爱读书的这些人毕竟有限,爱读书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学习,不管是互联网时代还是什么时代。
另外,即使人家用10分钟时间学了咱的微课,然后再去看电视玩游戏炒股票,哪里有时间反思?哪来时间应用?
而我认为,能够嵌入到员工工作情境的学习内容推送是最有效的。比如,年终时大家都要写工作总结,恰好推送“结构化思维”的内容,学员的参与度就会高;早上去拜访客户前,恰好推送来拜访技巧的内容,我就用上了;季度末要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微信上推送来了绩效反馈的内容,那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所以,这种模式就是Right Time Right People Right Knowledge “3R模式”。
3、增加知识不代表增加技能
在《情境领导》课程中判断能力的标准有三个维度:知识、经验和技能。其中知识是指“知道如何做”,经验是“曾经做过”,技能是“正在做而且做的还不错”。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增加知识并不代表增加技能。
所以通过碎片化的微课学习,充其量是增加了员工的知识,让其知道这事怎么做,他真的学会了吗?效果怎么样呢?其实你也不知道,即使你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也是在手机上的模拟状态下,通过选择题啥的让学习固化所学。无法验证和评估其学习效果。
而面授课程如果缺乏训练和练习环节,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一直倡导“让学习效果发生在课堂上”。有人说,这怎么可能?但是如果能够增加练习和反馈环节,尽管也是在课堂上的模拟状态下,但是效果还是会好的多。因为,这可以称之为“正在做”。
4、学习发生需要干预措施
建构主义认为,讲师需要帮助学员将旧知和新知进行建构。学习的发生需要有各种干预手段,才能让学员更多的参与进来。这些干预措施包括学习性措施和非学习性措施。
学习性措施包括课上的讨论、演练、反馈、角色扮演、在岗训练、上级辅导等教学形式;而非学习性措施包括流程梳理、绩效支持、考核激励等。所以仅微课一种方式恐怕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迁移。
移动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其效果的发生必须是融合到学习项目中,成为其他方式的有效补充。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微课的定位是“融入学习项目,嵌入工作情境,让学习不再成为孤岛”!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