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项目要求成年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能积极互动,并获取对工作有实质作用的知识。但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一直都是一个挑战。你或许也发现,很多学员参与学习的原因仅仅是他们必须得去做,而不是真正想去学。
动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但有三大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动机发生的过程。你可以利用这三种理论的关键点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课程效果。
沉浸理论(Flow Theory)
沉浸理论,是由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提出来的,他视图去描述内部动机激发时的状态。Csikszentmihaly认为当学习者完全被吸引到一个活动中时,会产生极佳的学习体验。在e-Learning课程中创造"沉浸"的学习体验,有益于增强学员的控制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真正的"沉浸"要求创设一个动态过程,使网络学习者在学习新技能时,能遇到不同的挑战。随着技能掌握得越来越多,挑战也将越来越大,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在e-Learning设计中运用沉浸理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标: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学习者学习的关键
保持一致:统一的格式和外观,让学习者一眼就能明白课程框架、任务和要求
匹配相应知识水平:在课程开始前清晰定位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保证所提供的知识和材料能和不同级别的学习者相匹配
减少干扰:减少混乱和疑惑,让学习者将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上
目标导向理论(Path-Goal Theory)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Robert House提出来的,他认为学习者的绩效和动机直接受老师或领导行为的影响。在线老师和课程开发者必须布置有意义的任务,提供支持,并根据学员的需要和期望给出相应的反应。实际上,如果学习者认为他能够在课程里取得成功,他会更有动力去学。
在e-Learning中运用路径-目标理论,要求课程开发者能鼓励学习者去实现具体的目标。同时,课程开发者必须提供额外信息去引导学员学习。在运用路径-目标理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具有指导性:课程提供清晰的说明、规则和学习目标评价标准,让学习者明白他们期望达到的效果
提供学习支持:课程需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这些支持是学习者能接受的
具有参与性:提供不同类型的互动,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内容之间的互动
成就导向性:尽可能让学习者尽其最大努力去接受挑战,同时不断给与他们信心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的,他们认为关注自我决定,意味着学习者的表现主要出于兴趣和既定的目标。内在动机源于学习者的内心,与学习资源是否有意义很相关。该理论的主要因素可以延伸至满足学习者的基本心理需要。他们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自我决定的行为就越多。一些学习者在e-Learning课程中难以建立内部动机,是因为他们将学习作为工作要求,而不是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因此,课程开发者应该将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力提升与学习的相关性最大化,以此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具体如下:
能力:学习者的能力反应了他能否将某事做好。因此,当他们完成课程的时候,给学习者机会去发展他们的能力。比如,他们必须能有担当地做决定或有机会去完成充满挑战的任务。
自主性:给学习者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控制。如让他们选择所学主题的顺序或他们想探索的领域。给学习者提供达到目标的不同路径。
相关性:提供交互和讨论,如设计论坛和讨论组,让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交互中受益。
英文文章出处:
翻译人:汤艳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