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从事培训的人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么?
过去在从事培训主要的干预手段(Intervention), 是透过面授培训,随著社会化媒体、移动设备、游戏与大数据等技术与学习的快速融合发展,现在能用的方法与手段已经比过往增加许多,对从事培训的人来说,变革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传统的培训方式已经明显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学习者需求,以往那种低头紧盯著某个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思维已经行不通了。如果培训还停留在不断开大课,每到年终做总结时,能提出的贡献停留在人均培训时长、天数、课程数或平均培训满意度,那现在便是最坏的时代。
相反地,如果能善用学习技术,这便是最好的时代。但学习技术变化非常快,该怎么做才能不陷入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呢的跟风主义?或者如何跳脱实施单个学习技术项目的局限,有序渐进,做好体系建设,发挥全局的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归到基本,明确学习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与应用重点,并能以终为始,了解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便可以配合企业战略,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一、那到底企业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回看2013年我在一份企业eLearning应用研究报告里写的部分关键发现,其实就有相关线索:
1、学习生态圈的发展:
多数企业开始实施e-Learning时是为了满足正式学习中在线课程播放、在线考试及培训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而在应用成熟后开始往辅助人才与绩效管理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应用做拓展,之后开始跨出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主的应用,开始与其它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结合。我们观察到有越来越多企业的在线学习应用已经形成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生态圈,并且跨出以知识移转与能力建设为主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应用,与其它业务部门的流程结合,以即学即用的绩效辅助或者工作支援型态存在。因为不是以学习项目的形式存在,而是与业务工作流程结合,因此这种结合紧密结合业务的学习生态圈能在企业内部持续发展。
2、智慧学习的元年:
2013年,发表SCORM标准的组织ADL发布了新的学习技术标准 xAPI(Experience API学习体验应用程序接口),打破了过去学习记录以课程阅读相关记录为主的模式,可以记录不同的学习行为,将记录储存在可独立存在于学习平台之外的学习记录库LRS(Learning Record Store),让我们对学习记录的应用,可以由单纯记录转向学习行为的预测或学习资源的智能化推荐。这项标准虽然在国内还属于早期概念推广的阶段,但是在国际,已经有许多供应商开始采用这个标准,也有以学习数据分析为主的服务商开始出现,就像十几年前SCORM对e-Learning产业的深远影响,xAPI能够开启行业对学习大数据的应用,对未来的产业有长远的影响,也可以说2013年是智慧学习的元年。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智能学习生态圈, 也是我认为企业学习技术应用与学习发展部门应该有的终极目标。
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生物圈的概念, 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其中包含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转化者(微生物)的三级结构,能量与物质在其中演变为自我循环的完整回路,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3、什么是学习生态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理清培训、学习与工作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从过程来看,培训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 培训与学习是过程,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部份。
企业学习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 智能学习生态圈 Part 1
图: 培训、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以场域来看,培训与学习发生在学习场域里,工作任务的执行发生在工作场域里。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之间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叠,而这两者也是生态圈里的重要组成。
从目的来看,培训与学习是帮助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升工作成效的手段。培训与学习是提升工作成效过程中的方法之一,仅关心过程并不够,以终为始的关注在工作流程中如何帮助问题解决与任务达成,才是重要的。
从人的角度来看,学习场域里主要以学习者(Learner)为中心,在工作场域里则主要以工作执行者(Performer)为中心。在过去培训工作中, 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以讲师(Instructor)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了。如果关注的是工作成效的提升,则必须从以学习者中心转向以工作执行者为中心,以终为始的思考培训与学习发展活动如何能助力工作执行者提升工作成效。
这种关注焦点的转换, 也代表价值创造的改变,因为光培训已经不够了,企业要的是如何提升工作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从过去在学习场域里做不同的培训、学习项目,转变到在工作场域中提升工作成效。要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跳出以学习场域为主的思考模式,结合工作场域的需求,建立全局观,将两者视为整体的生态圈来思考,建设健康的生态圈环境,将培训、学习资源用在工作过程中,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成效, 形成良性循环。
二、为什么应该关注学习生态圈呢?
根据调查, 平均一个人一年在企业里的时间分配, 培训时数大约占5%,也就是100小时; 而工作时数则大约占95%,也就是1900小时左右。而从培训的资源分配例来看,约有80%的培训资源是分配给占5%的培训时数,多数投入在面授培训上, 而有实施在线学习的企业则还会有线上课程的学习时数。大约只有20%的培训资源分配到工作场域,多数采用教练、导师或者行动学习的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培训工作者把多数资源投入到培训工作上,看起来理应如此,但在年度总结时培训工作者所能提出的效果, 却多数停留在人均培训时长或课程数量,而这样指标对企业而言的意义有多大呢?企业要的是人员培训后能带来工作成效的提升, 但人均培训时长或课程数量却没法说明工作成效的提升。
如果结合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就可以了解培训资源的分配与工作成效的提升是有些错位的。调查显示,影响一个人在工作场域中的工作成效表现的因素有很多,占比最大的是流程性因素, 约五分之二。而能力的因素占18%,约五分之一左右。其它还有领导力、环境、资源与动机。
因此, 我们可以了解到,能力只是影响一个人工作成效的部份因素, 要提升工作成效, 还必须注意改善其它因素。而培训工作者可以跳出学习场域中以受训者(Trainee)或学习者(Learner)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同时思考在工作场域中的工作执行者(Performer)的需求,并且重新检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用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当我们能以生态圈的全局观来思考过去培训资源的分配时,干预手段(Intervention)的选择性会更多元,因为从教学策略上来说, 很多学习或培训的资源可以应用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当学习者在工作场域执行工作任务碰到问题时,即学即用,加速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成效。
三、学习生态圈的主要组成有哪些呢?
如下图所示, 我认为的学习生态圈主要是从学习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含了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学习场域的重点组成包含了培训管理、学习项目与辅助发展;工作场域的重点组成包含了同侪协作、知识服务与工作辅助。
我所指的”学习场域”,是以学习者(Leaner)为中心,培训与学习所发生的场域; 而另外以工作执行者(Performer)为中心,实际任务执行的场域,我把它称为”工作场域”。当然,”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并不相互排斥,而是有重叠的。
其中, 学习场域的重点组成说明如下:
培训管理:主要是我们熟悉的培训管理相关工作, 包含了培训计划、培训流程、培训评估、培训资源管理等。
学习项目:主要是我们实施的不同学习项目, 包含在线学习、同步学习、混合式学习、社会化学习等。
辅助发展:主要是与员工相关的发展活动, 可以是基于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基于绩效发展(Performance Development)或者是基于人才发展(Talent Development)所衍生出的个人发展规划。重点包含考试与评鉴、岗位认证、教练与导师、实践与轮岗。
另外, 工作场域的重点组成说明如下:
同侪协作:主要是透过Web 2.0工具, 透过社会化协作(Social Collaboration)的形式,促进员工间(Peer-to-Peer)的问题解决与经验分享。重点体现在内部类似博客,微博或者微信的沟通工具、维基百科、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或者是教练与导师。
知识服务:主要是透过电子化的资源解决工作上碰到的问题。主要形式有课件点播、知识库与文档库、电子图书或者是知识检索。
工作辅助:主要是嵌入在工作流程中的各种辅助资源。主要形式有规划工具、即时助手、检核清单与专家网络等。
以上这六种生态圈的重点组成,其实还可以作为教学策略的参考,对于培训或学习项目规划时更全面的规划,对于过去常提到的混合式学习,可以结合更多工作场域的干预手段, 促进培训效果的移转。
三、从学习技术应用成熟度来了解发展路径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觉得学习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成熟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是电子化教学阶段(Electronic Instruction)、在线学习阶段(Online Learning)、企业学习阶段(Corporate Learning)、持续辅助阶段(Continuous Support)以及智能学习生态圈阶段(Intelligent Learning Ecosystem)。
因为智能学习生态圈的建设并不是一蹴可几。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应用成熟度了解自身所处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典型挑战,配合企业战略选合适的发展方向,结合学习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避免走弯路。
● 第一阶段是电子化教学阶段:
主要发生在学习场域,在培训工作中引入不同的电子化教学手段, 例如: 计算机、音视频、光盘、电子白板、互动投票或电教室单机学习等,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以降低较学成本。
● 第二阶段是在线学习阶段:
主要发生在学习场域, 在培训工作中引入在线学习的手段,利用网络培训平台,管理面授课程与网络课件,提升培训管理效率以及标准化内容的规模化传递,以提升培训效果。
● 第三阶段是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发生在学习场域, 并开始延伸到工作场域, 结合岗职体系或者学习地图, 利用学习管理平台,实施管理混合式学习与学习资源, 以有计划的提升员工能力。
● 第四阶段是持续辅助阶段:
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并重, 依照个人发展与工作需求, 在线上、线下或移动端利用社区、知识管理或工作辅助平台, 以达到持续辅助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并辅助工作者场景化业务需求。
● 第五阶段是智能学习生态圈阶段:
以工作场域为主,学习场域为辅, 利用多终端交付及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化学习、搜索与辅助系统,提供同侪协作、知识服务与工作辅助, 缩短搜寻时间并加速问题解决, 以提升工作成效。
学习技术应用成熟度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指标, 可供企业了解各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帮助企业了解当前所处的阶段。当然,对某个企业而言,并不是每个指标都一定处于同一阶段, 因为各个企业的局限性因素不一样,所以指标可能成分布在不同阶段。以下列举一些指标做参考。
● 从场域的角度来看
可以发现越往后面的阶段,越靠近工作场域。前面三个阶段强调的是学习场域中学习者的应知应会, 第四与第五阶段强调的是工作场域中任务执行者的实践与应用。
● 从学习形式的角度来看
越往前的几个阶段, 越多采用正式学习的模式, 越往后面的阶段, 越多采用非正式学习的模式, 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也越多。
● 从效果评估的角度来看
前面三个阶段所实施的干预手段评估方式多数是采柯氏(Kirkpatrick)的第一级反应层以及第二级学习层的评估,第四与第五阶段学习场域的评估则多聚焦在第三级行为层以及第四级成果的评估。工作场域的评估则多聚焦在时间节省、效率提升以及成效改进上。
●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前面的几个阶段主要是以正式且结构化的内容形式为主, 越往后面的阶段, 非正式与非结构化的内容形式会增多,在工作场域里碎片化与场景化的内容形式会大幅增加。
●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
第一到第三阶段, 运营重点会由「重培训、轻学习」转向「重学习、轻培训」, 采取的是以培训部门以及学习发展部门为主导的「重运营」思路, 但重运营常会有「不推不动, 推了才动」的现象; 而在第四到第五阶段运营重点则会由「重学习、轻辅助」转向「轻学习、重辅助」, 采取的是转向由业务部门主导, 学习发展部门或者组织发展(O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部门为辅的「轻运营」思路, 代表了学习发展部门必须完全转换成业务合作夥伴(BP Business Partner)的角色, 以业务部门的需求为主, 持续在工作中帮助任务执行者(Performer)提升工作成效。
学习技术应用成熟度的应用很广, 还可以结合更多指标来看企业学习技术的发展, 这也说明学习生态圈的复杂度以及建设过程需要循序发展, 渐进前进的必要性, 但是当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阶段以及发展路径时, 套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方向对了, 就不怕路远”。
四、如何在培训工作中应用智能学习生态圈的理念
1、快速响应的问题
在互联网的时代、在O2O的时代, 商业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必须快速适应变化。而当企业战略变化时,身处企业中的人也不得不快速拥抱变化、学习变化、适应变化。这表示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能随时随地的学习,在工作中就能快速学习,而不是等待有开课时,才开始学习。对从事培训工作的人来说, 必须得用新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光提供培训已经不足以快速响应变化。从整体生态圈的高度来看, 要快速响应变化, 就必须有敏捷(Agile)的思维,这里指的敏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结果的敏捷思维,因为光知道还不够,还要能在工作场域中实践才算数,这便需要融合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来创造「知行合一」的环境,更需要在工作场域中建设「即知即行」工作辅助体系;第二层是针对时间的敏捷思维,不只关注学习场域中如何加速能力培养(Time-to-Competency), 更要关注工作场域里如何快速提升工作成效(Time-to-Productivity)。
2、价值创造的问题
很多培训工作者每年会选择将精力集中在实施培训班,停留在项目层上,虽然可能有亮点,但影响范围与杠杆比有限,没法发挥整个面上的影响。就好像森林要能茂盛成长,光种树是不够的,还得关注整个生态体系建设与滋养,才能蓬勃生长。从结合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的生态圈全景思维来看待培训工作,能更全面的了解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培训工作更具战略意义并创造更清晰的价值, 因为培训、学习都是建设能力的过程,在工作中真正创造工作成效才是最终目的。此外,生态圈「以终为始」的思维还能促使培训工作者重新思考培训资源的布署,除了培训手段之外, 还会有『轻学习、重辅助』的干预手法,帮助培训激活在工作场域中的价值, 开拓培训工作的新蓝海。
3、遗忘曲线的问题
过去做培训,关心的是学习场域中的知识传递,但常会碰到学的时候记不住,用的时候想不起来的现象,很难解决遗忘曲线的问题。 但一个人真的能记住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所有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般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而且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到。其实知识应该是储存在需要用到时能方便找的地方,这也是生态圈建设在工作场域中所关注的, 如何在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相关的专家或社区群体协助解决问题(也就是同侪协作));如何透过搜寻,按需找到相关知识来服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是知识服务));如何在工作过程中因应不同的场景或流程,提供适量的知识, 即时解决所碰到问题(也就是工作辅助)。
4、工学矛盾的问题
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是每个从事培训工作的人都曾碰过的挑战, 对绩效压力大的岗位来说,因为脱产培训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尤其明显。站在结合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的生态圈高度来看,可以发现工学矛盾是种需求与解决方案的错位。学习能解决的是是否知道的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取得;而工作需要解决的是任务执行的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只有关注知识的移转还不够,还必须要思考如何能够减少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时间落差,让学习和知识资源距离工场作景和流程更近,形成「即学即用」与「即用即学」的模式, 才能根本解决工作矛盾的现象。
5、智能学习生态圈与企业学习技术应用框架
“智能学习生态圈”的理念如果结合“企业学习技术应用框架”,便可以在规划学习技术应用时提供系统化的指引。那么「企业学习技术应用框架」是什么呢?如下图所示,其实就是由学习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与定位、价值与应用、技术与平台、内容与资源以及治理与运营五大模块所构成。
● 战略与定位:
战略与定位是企业在规划学习技术应用时首先要关注与梳理的,其中重点工作包含了如何支撑战略目标、促进商业价值的实现、推动企业变革、了解学习技术在企业当中所能创造的价值与应用的重点,了解企业在学习技术应用成熟度上所处的阶段以及制定学习技术应用的发展路径等。
● 价值与应用:
价值与应用指得是学习技术在企业内能创造的价值与该有的应用重点,根据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定与自身企业的局限性因素,学习技术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价值创造重点与应用方向。
● 技术与平台:
技术与平台指得是支撑学习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与软硬件系统,包含了内容管理平台、学习管理平台、工作辅助平台、直播教室、Web 2.0工具、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
● 内容与资源:
内容与资源指得是学习与工作辅助相关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内容与资源,以及关连的体系规划、内容与资源建设、采购与开发、评价体系以及内容技术标准等。
● 治理与运营:
治理与运营包含治理结构设计、运营模式设计、管理制度建设、运营流程规范、供应商管理、团队能力建设、评估与改进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善用结合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的生态圈全景思维以及企业学习技术框架,能够帮助企业在学习技术的应用上有序前进,找到合适自身企业应用的发展路径,迈向工作场域应用的新蓝海,激活培训与学习技术应用的价值!
(本文来源于智能生态圈专题 http://zuomodian.com/topic/xxstq,感谢分享!)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